-
Q.
我丈夫神出鬼沒,他到底去哪了?
-
A.
「出差」究竟去哪裡了?行蹤調查背後的真相
案例一:出差「順便探親」?其實是與第三者共同生活
一名委託人表示,丈夫每月有兩週會飛往中國某城市出差,表面上是與供應商開會。
但實際上,他在當地租了一間長租套房,與一位「合作夥伴」同居,甚至在超市登記為家庭會員。我們的團隊追蹤到兩人共同外出採購、搭車、週末出遊的畫面,連住家樓下管理員都以為他們是夫妻。案例二:手機關機,是為了避開定位?
另一名當事人注意到,配偶一抵達中國,手機總會「剛好壞掉」、「轉接語音」,而微信與定位功能也總在出差期間無法使用。
但經過我們協助比對手機網路使用軌跡與微信備份資料後,發現他其實使用另一台手機與特定帳號聯繫第三人,還同步在外送平台出現「同地址雙收件人」的記錄。案例三:出差會議結束後,竟然連夜轉往他城
還有些人雖然真的參與會議,但結束後即刻轉往另一個城市。
透過追蹤機票與高鐵記錄,我們發現他每次出差都會順道安排與第三者見面,甚至曾在名義上的「轉機等候」期間實際出入旅館,與第三者共度一晚。
如果沒有進一步追查,這些「消失時間」永遠只是他口中的「太累了先睡了改天再聊有事打電話」(然後打不通)。 -
Q.
我可以調查對方的「出差行蹤」嗎?
-
A.
我們比對的不是GPS,是生活節奏的漏洞
在中國行蹤調查中,面對法律限制與技術障礙(如:無法直接調閱電信紀錄、手機號碼非實名登記等),我們仰賴的是一整套交叉比對的方法。
我們關注的細節包括:※ 住宿紀錄與搭乘路線
比對他宣稱入住的飯店與實際出現地點,觀察是否有重複入住非公開地點、與特定人士出入紀錄等情形。
※ 支付與金流交叉
分析刷卡明細、電子支付使用紀錄(如支付寶、微信支付),看是否與第三者消費地點重疊,或有非正常金流轉出。
※ 社群與對話邏輯分析
即使刪除聊天紀錄,通訊習慣與帳號行為模式依然會留下痕跡。我們會交叉比對對話時間、使用地點、語言風格是否與特定對象重疊。
※ 生活節奏不一致的破綻
例如他說開會到很晚,卻在同一時段被拍到出現在夜市、電影院、與第三人同行,或在節假日「正好」總不在公司附近,行程看似單純,實則排滿私人會面。
-
Q.
如果調查之後發現他真的有問題,怎麼辦?
-
A.
調查只是一開始,國華幫你轉化為可行的策略依據
你可能只是想查清楚出差有無問題,但當真相浮現,真正重要的是:接下來怎麼辦?國華徵信除了調查,更能幫你整合成有力的下一步:
☆ 評估是否構成侵害配偶權
若證據顯示與第三人存在親密行為、共同生活、資源轉移等情況,我們可搭配律師提出法律評估。
☆ 針對財產移轉進行風險預防
如果對方在中國已與第三人建立非正式家庭關係,極有可能在資產規劃上做手腳。我們可透過資料交叉比對,進行假扣押申請或異常資產調查。
☆ 建立談判籌碼,避免離婚協議吃虧
即使你選擇不走訴訟,也能藉由確實證據與清晰邏輯,在談判桌上保護自己、保護孩子。
我們會根據調查結果,幫你設計談判時機、發言順序與協議內容,降低對方反制空間。 -
Q.
我想告他,國華徵信可以怎麼幫忙?
-
A.
他每次都說我「又來了」,真的是我有問題嗎?
給每個經歷「出差消失」的人:你絕對不是神經質
這種看似「無法證明」的懷疑最折磨人:你問,他生氣你「又來了」,你不問,自己又無法安心、你查手機,他說你侵害隱私,但你不查,卻日日失眠懷疑他到底在哪裡?
這些年來,我們在國華遇過太多像你一樣孤單又無助的人。他們不是無理取鬧,而是被反覆的失聯、冷處理與推託話術耗盡信任,他們原本只想守住家庭,卻被迫用「調查」來捍衛一段關係。
你不用再等到爆發、毀裂,才來面對;你也不用靠一己之力拼湊訊息、對照證據;國華徵信可以幫你整理出一張清楚的真相地圖,不為了傷害誰,只是為了讓你可以做出更穩、更清醒的選擇。 -
Q.
會不會只是我自己在那邊想太多?
-
A.
一個伴侶如果真的讓人安心,才不會讓另一伴想太多
當你懷疑的不只是一趟出差的行程落差,而是一段關係的真實樣貌……我們知道,你也曾想過:「搞不好只是我想太多」但如果你心裡早已有警訊,請相信那份直覺,因為根據過往案例分析,直覺通常不會騙人。
調查行蹤,不代表你懷疑一切、放棄婚姻;相反地,這是你願意去確認、去理解、去處理——那才是最成熟的面對方式。
國華徵信,提供全臺灣與中國間出差行蹤查詢服務,從調查、證據整合、到法律轉化與後續協議支援,一步步陪你在不穩中,站穩腳步,在迷霧中,找到出口。